The Outsider ﹝之二﹞

|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相當推薦精神病患親友或想瞭解精神疾病的讀者閱讀。網路上另有一篇寫得還算中肯的推薦文

作者的父親算是個很特別的病例吧我想,是社會學博士,又是社會學教授,在研究所時代就是一位很讓當時的老師期待的青年學者。

作者在十七歲父母離異﹝一九八一年﹞之後到一九九五年父親因心臟病過世期間,只見過父親兩次,在父親死後,他開始回溯父親走過的街道、居住過的城市,訪問父親接觸過的人,想拼湊出父親這些年的生活圖樣。

作者將父親的病歸因於父親從小生長的家庭,從他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祖母的精神狀態也不是很穩定。儘管可以感受到作者有很深的自責,書中內容還是盡量維持到一定程度的客觀水準;為了瞭解父親與父親的病,作者也自修了許多對精神分裂的知識,並寫在書中與讀者分享。

真的要說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我想是作者在某些地方還是給我一種偏頗的印象,他有一種懊悔的心態,覺得自己當初應該如何如何,也許事情的演變就會怎樣怎樣,這是讓我感覺有些天真的地方 (但也很難太去苛責他啦)。

書中作者對父親晚年流落街頭的描述算是十分詳細,但在寫到父親早年教職生涯的不順利時﹝像是跟同事處不好,最後落到沒有學校願意聘請他的地步),他只輕描淡寫地提到,父親不懂得系上的政治局勢,無法融入那裡的小團體。

我很難相信事情會這麼簡單,我認為作者在這個地方是有一些避重就輕了,就像我很難相信就算後來作者沒有徹底跟父親斷絕往來,故事的結局就會有多少改變。﹝倒也不是說故事結局不會有什麼不同,只是不是作者筆下的那種不同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當時的我可以如何如何...」-- 不會是這樣的。﹞

簡單講,我認為,作者在父親的病隨著父親的死亡消逝之後才面對父親,與必須同時面對活著的父親以及父親的病情並且兼顧自己當時人生中面臨的種種關卡,這是兩種難度的處境,是很難相提並論的,我相信作者經歷的前者比起後者來得容易許多。

說起來,作者自己都不能算得上是有太多與精神分裂患者相處的實際經驗,因此這本書不能往這個方向去讀。它是作者站在一個生死相隔的距離去試圖理解自己患病的父親的一個旅程的紀錄。「生死相隔」這個距離在我看來是很significant的,因為這個距離,許多關於父親的描述,作者可以在書中那樣說,用一種非常正面的語氣來說;如果讀者願意相信的話,拿來當作鼓勵也是不錯。可惜此時的我,並不大信服作者書中那些太過正面的說法。

測試

|
這是一篇測試文。
Blogger教學

The Outsider ﹝之一﹞

|
The Outsider: A Journey Into My Father's Struggle With Madness

這本書有中譯本

睡前翻了一下昨天從市立圖書館借回來的這本書,讀過第一章,全書的基調已經表明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我想我讀到的主題是「掙扎」。在得知精神分裂的父親孤獨死在外地的消息之後,做兒子的開始拼湊父親生前的生活,掙扎著在情感上要擁抱這個生前讓他害怕不解的父親;在這個旅程中,透過兒子帶著情感的雙眼,讀者也將看見,患病的父親掙扎著想要擁抱兒子以及這個社會卻不成的過程。

用「掙扎」定調「精神分裂」這個主題,是很傳神的,它就是一個將每個涉及的人孤立起來的疾病,親人、朋友、社會人際網絡,一刀下去便將之都切割開來。

「掙扎」其實很難寫,它是這樣又是那樣,是這邊又是那邊;作者很用心去寫,他用這本書走過他的掙扎。

讀完第一章後,我上床準備睡覺。今晚沒有月色,夜色昏暗,我躺在床上,腦海湧起許多過往,不能成眠,終又爬起。

上網google了一下讀者反應,似乎作者最後是放了很多正面的想法來看精神分裂,我不知道之後我會不會也有這麼多光亮的能量,至少就我目前看到他被引的一些片段,讀起來是讓我覺得「似乎太光亮了點」;我不希望最後讀到的是一個太美化的描寫,我只想可以找到一個比現在的處境更安靜、更安定的端點。

掙扎畢竟是很累人的,或許每一個被精神分裂症砍到的人都會為這樣的掙扎而苦惱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設法在自己的掙扎裡頭找到一個平衡的點。

我也還在尋找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