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相當推薦精神病患親友或想瞭解精神疾病的讀者閱讀。網路上另有一篇寫得還算中肯的推薦文。
作者的父親算是個很特別的病例吧我想,是社會學博士,又是社會學教授,在研究所時代就是一位很讓當時的老師期待的青年學者。
作者在十七歲父母離異﹝一九八一年﹞之後到一九九五年父親因心臟病過世期間,只見過父親兩次,在父親死後,他開始回溯父親走過的街道、居住過的城市,訪問父親接觸過的人,想拼湊出父親這些年的生活圖樣。
作者將父親的病歸因於父親從小生長的家庭,從他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祖母的精神狀態也不是很穩定。儘管可以感受到作者有很深的自責,書中內容還是盡量維持到一定程度的客觀水準;為了瞭解父親與父親的病,作者也自修了許多對精神分裂的知識,並寫在書中與讀者分享。
真的要說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我想是作者在某些地方還是給我一種偏頗的印象,他有一種懊悔的心態,覺得自己當初應該如何如何,也許事情的演變就會怎樣怎樣,這是讓我感覺有些天真的地方 (但也很難太去苛責他啦)。
書中作者對父親晚年流落街頭的描述算是十分詳細,但在寫到父親早年教職生涯的不順利時﹝像是跟同事處不好,最後落到沒有學校願意聘請他的地步),他只輕描淡寫地提到,父親不懂得系上的政治局勢,無法融入那裡的小團體。
我很難相信事情會這麼簡單,我認為作者在這個地方是有一些避重就輕了,就像我很難相信就算後來作者沒有徹底跟父親斷絕往來,故事的結局就會有多少改變。﹝倒也不是說故事結局不會有什麼不同,只是不是作者筆下的那種不同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當時的我可以如何如何...」-- 不會是這樣的。﹞
簡單講,我認為,作者在父親的病隨著父親的死亡消逝之後才面對父親,與必須同時面對活著的父親以及父親的病情並且兼顧自己當時人生中面臨的種種關卡,這是兩種難度的處境,是很難相提並論的,我相信作者經歷的前者比起後者來得容易許多。
說起來,作者自己都不能算得上是有太多與精神分裂患者相處的實際經驗,因此這本書不能往這個方向去讀。它是作者站在一個生死相隔的距離去試圖理解自己患病的父親的一個旅程的紀錄。「生死相隔」這個距離在我看來是很significant的,因為這個距離,許多關於父親的描述,作者可以在書中那樣說,用一種非常正面的語氣來說;如果讀者願意相信的話,拿來當作鼓勵也是不錯。可惜此時的我,並不大信服作者書中那些太過正面的說法。
Subscribe to:
Posts (Atom)